谈点城市行不(二)
上次说到老陈叫住我,代表他们那栋房子的老邻居们提出了一起打包出租的可能性,我虽然没法直接帮到他们,但也仔细想了一下。这房子由于它的别墅特性,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租金坪效差,就是每户人如果单独出租自己的房屋,就算装修再好,由于面积有限加上合住的混乱,平均租金不会超过三千,有的小户型最多两千,那么七户人共计租金两万出头已经不得了了。假设恢复成原来的独院住宅的话,每月六万起,而且还是毛胚(这个描述的年份是2012年)。而在没有部门和公司来集体操作这些事情的前提下,这种假设也只能是假设,弄堂居民一辈子都在等待的希望就是拆迁或者集体征收(甚至还出现过抗议政府不给拆迁的横幅),那样他们可以拿到一笔钱或者更大的概率是拿到郊环附近的一套房屋作为安置补偿——但作为优秀历史建筑挂牌的1100弄,拆迁是不可能的。
我这个时候忽然萌生了一些算计,因为我既不能像个学者一样大声疾呼底层群众的悲惨,也不能帮助高高在上的掌权者无视平民的基本利益,但是又要平衡城市发展中可持续的资本回报,我们最擅长的专业工具就是算"容积率",而"容积率"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参数。在弄堂居民的诉求、混住带来的物业贬值、资本对于老洋房的觊觎、曹家堰路网球场的奢侈、中国城市的密度缺失、居民对原驻地的眷恋……之间,有没有一个"妙手"呢?。
|
上一页 |
下一页 |